MJ

 

从返回按钮说交互设计

Google虚拟键盘提供了返回按钮,同时在部分界面中的左上角也出现了返回按钮。


iOS同样在右上角做了一个返回的样式,或者类似微信会在右上角做一个取消。


两者均在顶部加入返回的按钮,既符合“向右往前走,向左往后走”空间隐喻,又符合“返回按钮不干扰用户,甚至不提倡该行为”的要求。

返回按钮的触发条件——点击或向右滑动。其中,点击包括“点击左上角的返回”和“Android的自带返回虚拟键”;向右滑动则包括可操作区域的大小,常见的手势动作需要从左侧边缘开始滑动。


但是,在大屏时代,点击和从边缘滑动都让人感觉不是那么舒服。好奇心日报和ZAKER提供了底部返回按钮。


底部的返回按钮,并没有改变交互方式。但是可以拥有两个优势——解放导航栏和方便触发返回。


而更令人印象深刻的是“张爱玲”APP和网易新闻提供的返回方式。前者是通过下拉关闭(或称之为返回),后者则是通过上拉关闭(或称返回)。


张爱玲的照片查看,下拉会返回到一个卡片list。这种交互方式让用户沉浸在图片本身,避免了手指点击/滑动返回带来的重度成本。网易新闻则是通过上拉返回,保持了全程卷轴的阅读环境。

另外,LOFTER的查看图片之后,点击即可快速返回。又或者那一天出现采用3D Touch进行返回的操作,又或者是有一个新的手势或位置……



昨天有人让我说交互,一时茫然。现在做一个回答:

最常用的交互方式能够解决大部分问题,类似二八原则。

  • 一个APP的交互,则是需要考虑不同的用户情景。查看图片需要考虑满屏和缩放的问题,而阅读文章则不需要;一篇资讯内页的文字字号在28-36px之间能够满足大部分的用户需求,但是中老年用户则需要再大一些。

  • 可以正确使用是一个APP基本的要求,遗憾的是目前很多APP并不能够达到。但是,交互的另一层意义是让用户获得正面的体验,比如网易新闻的上拉关闭的交互方式。


交互的意义是让不同情境下的用户能够更优雅地使用产品。



评论(1)
热度(15)

© MJ | Powered by LOFTER